扁平足:不止“足弓塌陷”,这些危害与家庭训练法要知道
儿科 卓振海
扁平足,医学上称为“平足症”,指足弓因先天发育或后天因素导致塌陷,足底失去正常的弧形结构,站立时足底几乎完全贴合地面。它并非单纯的“脚型问题”,若长期忽视,可能引发连锁反应,而科学的家庭训练能有效改善或延缓症状。
一、什么是扁平足? 足弓是人类足部的重要结构,像脚底的“天然弹簧”,由骨骼、韧带、肌肉共同构成,能缓冲走路时的冲击力、维持身体平衡。扁平足患者的足弓高度不足或完全消失,可分为两类: 功能性扁平足: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,站立时足弓塌陷,行走或踮脚时足弓可部分恢复,常与肌肉力量薄弱、不良姿势相关; 结构性扁平足:多由先天骨骼畸形、韧带松弛或后天损伤导致,足弓持续塌陷,即使踮脚也无法恢复,可能伴随疼痛症状。 二、扁平足的潜在危害,别忽视! 1. 足部不适:长期站立或行走后,足底、足跟易酸痛,甚至出现足底筋膜炎、跟腱炎,严重时影响正常活动; 2. 下肢力线异常:足弓塌陷会导致走路姿势变形(如内八字),进而增加膝关节、髋关节的负担,可能引发膝内翻、髋关节炎; 3. 体态问题:足部平衡失调会向上传导至脊柱,诱发腰椎代偿性劳损,出现腰酸背痛、体态不正等问题; 4. 运动受限:足弓的缓冲作用减弱,跑步、跳跃时身体承受的冲击力增大,不仅运动表现下降,还易增加脚踝扭伤、应力性骨折的风险。 三、在家就能练的扁平足改善方法 通过强化足部和小腿肌肉、拉伸紧张组织,能有效提升足弓支撑力,以下训练适合日常居家操作,坚持1-3个月可见改善: 1.踮脚走路:站立时双脚与肩同宽,踮起脚尖缓慢行走,每次10-15米,重复3组,重点锻炼小腿肌肉和足底屈肌,增强足弓稳定性;
2. 抓毛巾训练:坐姿,脚下放一条毛巾,用脚趾反复抓取毛巾至膝盖处,每组15次,做3组,可强化足底肌肉力量,唤醒足弓功能;
3.足弓抬高:坐姿,双脚平放地面,缓慢抬起足弓(想象“脚心向上顶”),保持5秒后放松,每组20次,每天3组,针对性锻炼足弓肌肉; 4. 靠墙静蹲:后背贴墙,双脚分开与肩同宽,脚尖微微外展,缓慢下蹲至膝盖呈90°,保持30秒,重复3组,改善下肢力线,减轻足部负担;
5. 小腿拉伸:面对墙壁站立,一脚在前屈膝,另一脚在后伸直,脚跟贴地,身体前倾拉伸后侧小腿,每侧保持30秒,做2组,缓解因足弓塌陷导致的小腿肌肉紧张。
四、注意事项 儿童扁平足(6岁以下)多为生理性,随着足部发育可能自行改善,可通过上述训练辅助,避免过早穿高跟鞋或硬底鞋; 若训练后疼痛加重,或伴随明显步态异常、关节肿胀,需及时就医,排除结构性畸形等问题; 日常可选择有足弓支撑的鞋子,避免长时间穿平底鞋、薄底鞋,减少足部负担。 足弓健康是全身体态的“基石”,扁平足并不可怕,早期干预+科学训练,就能有效降低危害。每天花10-15分钟坚持练习,既能改善足部功能,也能减少后续关节、脊柱的代偿损伤,让走路更轻松、体态更挺拔。